在人人沉浸社交媒体的现代社会,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,不少人也因为“网络霸凌“被困扰。互联网的匿名属性给了这些霸凌者一个很好的面具,相反在网络霸凌事件中,往往是受害者通常无处寻求帮助。
真实案例
Zoe在悉尼经营着一家咖啡店,因为生意不错遭到了同一个社区不少竞争者的眼红。有一天Zoe手机上突然收到几条陌生短信,指责她“压榨员工“”苛扣薪水“”作为海外华人欺压同胞“等等,一头雾水的Zoe向朋友求助,在朋友们的帮助下,发现在某社交平台上,有人匿名发布了一个帖子,点名Zoe经营的那家咖啡店不正当经营,压榨店内员工,故意削减员工工资,等等一系列的罪名扣在了Zoe身上,还留下了Zoe的微信号、电话,以及她经营的咖啡店的名字和地址,还呼吁大家不要去她的咖啡店消费,不要助长这种不正之风。
委屈的Zoe找到了平台负责人,表示发帖人说的都不属实,希望平台可以删除帖子同时提供发帖人的信息,至少让她了解是谁被背后故意抹黑她。但是平台负责人表示,出于用户隐私考虑,平台无权提供用户信息,建议Zoe报警,只有警方要求,平台才能将信息提供给警方。Zoe随后报警处理,但是得到的回复是没有产生实际伤害警方也无法处理。这让Zeo一度感到很委屈且无奈,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,这样在网上被人匿名诽谤就真的没有办法维权了吗?
这类案例相信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,不少人都有遇到过。除了个人,尤其是商家,最怕的就是在网上收到匿名用户的诽谤。难道遇到这种事,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?
但是这类网络霸凌事件在今年年底有了新的转机。
反网暴法(anti-trolling bill)
为了打击网络霸凌等问题,澳洲政府11月28日宣布,将推出相关立法,要求社交媒体平台披露发布诽谤或危害性言论或信息者的身份。11月22日晚,该法案在澳大利亚参议院获得通过,政府的立法将加强安全专员打击成人遭网络霸凌的权力,在平台未能做到及时删除有害内容时,新法会将匿名的犯罪者曝光。
根据这项新的“反网暴法(anti-trolling bill)”规定,社交媒体公司必须建立一个投诉机制,如果民众认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遭到诽谤、霸凌或攻击时,他们可以要求该社交媒体平台删除该内容。
被指控发布或分享辱骂内容,包括私密照片在内的用户,如果未能将其删除,将面临最高1.1万澳元的罚款。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巨头可能会因为忽视删除通知,而被罚款50万澳元。社交媒体平台将有24小时的时间来处理这一类情况。
律政部长Michaelia Cash说,如果相关内容无法被删除,用户可以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发布相关内容的网友的详细信息,比如电话号码、电子邮件地址等。如果社交平台不同意公开用户的相关信息,那么受害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,要求平台提供加害者的身份信息,并对内容的发布者提起诽谤诉讼。
写在最后
澳洲总理莫里森说过,澳大利亚言论自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为个人的言论负责。在澳大利亚这样的自由社会里,我们重视言论自由。但是只有在言论自由与言论责任相平衡的情况下,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自由。言论自由是不允许你懦弱地躲在你的地下室里,匿名诋毁和骚扰别人,并试图摧毁他人的生活。线上世界不应该是假账号、偏执狂和其他人匿名横行,伤害、骚扰、霸凌、挑衅他人地方。“这不是澳洲该有的样子。这不是真实世界中应当被允许发生的事情,也没有任何理由允许它在数字世界发生。”
如有需要
如果您有相关问题需要协助,欢迎联系我们星联法律事务所,我们有专业的律师给您提供及时、有效的法律服务。
